雨花石
王成柱赏石
2017-04-05 20:19  点击:163919
1 / 4
http://www.yhs.cc/file/upload/201704/05/203559891.jpg
欣赏这枚石,想起了故乡,想起了流经故乡的大运河。 我的老家是泗阳县的临河乡。 临河,多么朴实优雅的地名,让我自小就有了艾青先生《大偃河,我的保姆》的感觉。 大约十岁时,随父亲第一次回乡,在县城下车后,沿着大运河的河堤去临河,田野的葱翠,河水的清碧和远近绿树掩映下的村庄,都在和熙的阳光中,象一幅灿烂而安祥的画,在画里步行十余里,似乎毫无感觉。 遥遥地看见彼岸堤后浮出的浓荫,父亲说到家了。河那边撑过一只小船,梢公热情地招呼着渡我们过河。到了家,院里正忙碌着铺晾山芋的爷爷迎过来,见到我喜上眉梢,连声道,这么大了,这才是你周正的家啊。 在家乡度过的十几天里,最喜欢的就是和堂兄弟们在运河边玩,网渔,钻芦苇,将小舢板钓挂在往来的运煤船上去县城游逛。那时的河水,清澈得仿佛见底,可以捧起来喝的那种。 大堤边的萝卜地,每天都要去拔个解馋。运河水浇灌的开花大萝卜,艳红饱满,又乱咧着嘴,就着运河水洗去泥巴,雪白如玉,咬上一口,清冷润甜,赛过大梨,就是连皮吃,也不象有的萝卜湫得鼻涕横流,那是一个爽字,至今想起,甘味在舌。 有日下雨,陪堂哥去河边牵牛,站在堤岸望去,河中一片宁静,河水泛着白色的细花,对岸堤后一纵树冠,濛濛如绿茸般,河滩里,堂哥找到了水牛,正从苇丛后缓缓而来,恬静,舒心,美好,正是这枚雨花的风景。 大运河,我的保姆,那是我的故土----临河。
http://www.yhs.cc/file/upload/201704/05/203917891.jpg
闲时拄杖上春山 雨润青螺碧玉簪 间有碧潭浮月影 歪诗浊酒自心欢
http://www.yhs.cc/file/upload/201704/20/192901781.jpg
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一杯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 欣赏此石,耳边响起了弘一大师撰写的歌词。 深秋节时,寒江寂寂,滩草萋萋,一点孤亭半隐半现岸渚那边。正有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”的意境。 亭,源于商周,古象形文字,即为一独柱草亭之状,本为商旅官驿歇息之用,十里一长亭,五里一短亭,进而亦有计里之功,再进一步,为社会基层组织管理职衔,亭长,如今天之村委会治保主任然。刘邦就任过秦代的泗水亭长,斩蛇起义,成就了大汉王朝。殊不知咱汉民族的形成状名,竟与小小的亭字密不可分。 由于亭之功用,便有了“停車坐爱枫林晚”的停字。再有古之村舍,多泥垣茅顶,低矮卑下,而道之驿亭,多官家督建,相对高矗华美,故诗云“有女娉婷”,娉者,容与妙曼也,婷者,身姿修美也,所谓“亭亭玉立”者乎? 古时交通落后,据说广东学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,往往提前一年出发,路途艰辛自不必说,生死阻隔亦不鲜见,所以老子孔子见了一面,居然成了中国文化史流芳千载的大事。 所以,惜别的伤感成了古时诗词的重要内容,有“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”的惆怅,有“江湖夜雨十年灯”的孤寂,有“莫愁前途无知己”的宽慰,更有“平明送客楚山孤”的诉怀。如果放在今天,民航,高铁,关山万里,朝发夕至,加之手机视频,既使神游九天之外,亦能面晤而语,抑或对屏把酒,遥致言欢,无复长亭之叹矣。 这枚石头画面,却又让我联想另一幅场景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 战国末年,强秦统一战车驰向燕国,绝望的燕太子丹死里求生,派壮士荆轲前去行刺秦王,在易水之滨设宴相送,其间,太子击缶,荆轲慷慨悲歌,伴以肃杀的秋风,呜咽的易水,寒气袭人,天野低回,有一种悲抑壮美的英雄气概。 中国传统诗画讲究意境,但细究之下,意又胜过境。境是趋于现实的描绘,而意更近于心灵的通感。易水壮别恐怕没来得及建一长亭,最多是设帐相宴,或干脆露天席地,然这都是境,而它的意,就是肃穆悲壮的气氛,是立于境而高于境的,所谓“白马非马”,这是我解读这枚石的感触。 再读一首骆宾王先生的《易水送别》: 此地别燕丹, 壮士发冲冠。 昔时人已没, 今日水犹寒。
http://www.yhs.cc/file/upload/201704/20/192954311.jpg
赏朋友美石,吟太白诗篇。 《独坐敬亭山》 众鸟高飞尽, 孤云独去闲。 相看两不厌, 唯有敬亭山。
欣赏这枚石,想起了故乡,想起了流经故乡的大运河。 我的老家是泗阳县的临河乡。 临河,多么朴实优雅的地名,让我自小就有了艾青先生《大偃河,我的保姆》的感觉。 大约十岁时,随父亲第一次回乡,在县城下车后,沿着大运河的河堤去临河,田野的葱翠,河水的清碧和远近绿树掩映下的村庄,都在和熙的阳光中,象一幅灿烂而安祥的画,在画里步行十余里,似乎毫无感觉。 遥遥地看见彼岸堤后浮出的浓荫,父亲说到家了。河那边撑过一只小船,梢公热情地招呼着渡我们过河。到了家,院里正忙碌着铺晾山芋的爷爷迎过来,见到我喜上眉梢,连声道,这么大了,这才是你周正的家啊。 在家乡度过的十几天里,最喜欢的就是和堂兄弟们在运河边玩,网渔,钻芦苇,将小舢板钓挂在往来的运煤船上去县城游逛。那时的河水,清澈得仿佛见底,可以捧起来喝的那种。 大堤边的萝卜地,每天都要去拔个解馋。运河水浇灌的开花大萝卜,艳红饱满,又乱咧着嘴,就着运河水洗去泥巴,雪白如玉,咬上一口,清冷润甜,赛过大梨,就是连皮吃,也不象有的萝卜湫得鼻涕横流,那是一个爽字,至今想起,甘味在舌。 有日下雨,陪堂哥去河边牵牛,站在堤岸望去,河中一片宁静,河水泛着白色的细花,对岸堤后一纵树冠,濛濛如绿茸般,河滩里,堂哥找到了水牛,正从苇丛后缓缓而来,恬静,舒心,美好,正是这枚雨花的风景。 大运河,我的保姆,那是我的故土----临河。
进入商城